
天目山位于浙江临安区境内,因山上东西两座高峰的顶上各有一池,长年不竭,宛若双眸仰望苍穹,故得名。
从徽杭古道出来,我们在天目山下,寻得一家民宿客栈住下。第二天,太阳刚刚出来,我们轻装向天目山进军。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着有点稀薄的白云。经山门,过禅源寺,沿石头砌成的小道,一路蜿蜒向山上走去。
从一里亭沿石阶向上,经三里亭、五里亭,一路上,到处是苍劲的古树,时不时看到高大挺拔的古柳杉上,挂着“四大王”“二大王”的标志牌。到七里亭上面,还见到了树龄达2000余年的“大树王”,初看大树王已经枯死,但抬头一看,高高的枯干顶上长着新枝,让人不由啧啧称奇。
据说,乾隆南巡时此树被封为“大树王”,传说树皮可治百病,游人香客于是竞相剥取,致大树在20世纪30年代枯死,但70余年仍傲立不倒,后来枯干上又寄生出一棵翠绿的新枝,可谓是“枯木逢春”。天目山素有“大树华盖闻九州”之誉。据资料介绍,天目山拥有全球最大的古柳杉群落,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就有500余株,难怪号称为“大树王国”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号称“活化石”的古银杏全球几乎灭绝,而天目山上却有一株年岁达12000年的古银杏之祖,更有其“五世同堂”的世界奇观。我们寻到这棵古银杏,拿出手机、相机,“咔嚓、咔嚓……”,时坐、时站、时跳,摆着不同的姿式,争相合影。
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仅1506米,但天目山却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,早在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,元代高峰禅师及其弟子断崖建成“狮子禅院”,即“开山老殿”,自此佛事大盛,吸引着高丽、蒙古、天竺等国家僧侣的到来,成为了日本临济宗发祥之地,日本佛教界曾流传着“不上西天,不见两峰,不成正宗”之说,可见其影响之大。民国24年胡适手书对联:“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,至今还悬挂在朱红的殿门两边。山下清代建立的禅源寺,曾有斋堂500余间,僧侣1000余人,是全国最大的韦陀道场。如今已经翻修扩建的禅源寺掩映在两峰之间的青山绿林之中,寺内幽雅寂静,香火旺盛,仍是江南名刹之一。
登山路上总能看到平时很少见的一些树种,如“榧树”“老鼠矢”“豹皮樟”等。听景区人员说,还有许多以“天目”命名的动植物,其中天目铁木,全球仅天目山遗存5株,被称为“地球独生子”。天目山是我国唯一同时被授予“全国科普教育基地”和“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”称号的自然?;で?。天目山的地貌独特,地形复杂,在秋冬季节,山中的峡谷中仍有清泉缓流。山中峭壁突兀,怪石林立,“伏虎瀑”旁边的钟楼石,“在半山岗,高数丈,望之烟凝翠合,四敞如楼”;“七里亭”旁的眠牛石更是有一段美丽的传说,据说高峰大师初登天目山行至半路,忽闻牛叫,攀崖而上,却只见一卧石如牛。
秋日暖阳从树叶间穿透而下,让行走在山道中的我们感觉神清气爽,好不美哉!乐哉!徒步上下天目山,一点都不感觉到累。天目千重秀,灵山十里深。天目山,她赋予人类的是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与独特的大自然风韵,她就是一座“天然的植物园”,一个古老、神奇而秀美的西子湖畔的养生福地。
责编:周媛
初审:易湘锋 二审:易湘锋 终审:易湘锋
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